(一)基本原則
落實制造強國建設戰略部署,圍繞《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高端突破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大需求,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突破、產需結合、協同創新”,以企業為主體,應用為牽引,創新為動力,質量為核心,聚焦五大任務,開展重點領域“一攬子”突破行動,實施重點產品“一條龍”應用計劃,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平臺,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動“四基”領域軍民融合發展,著力構建市場化的“四基”發展推進機制,為建設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問題導向。圍繞重點工程和重大裝備產業鏈瓶頸,從問題出發,分析和研究工業“四基”的薄弱環節,針對共性領域和突出問題分類施策。
——堅持重點突破。依托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和骨干企業,區分輕重緩急,點線面結合,有序推進,集中資源突破一批需求迫切、基礎條件好、帶動作用強的基礎產品和技術。
——堅持產需結合。瞄準整機和系統的發展趨勢,加強需求側激勵,推動基礎與整機企業系統緊密結合,推動基礎發展與產業應用良性互動。
——堅持協同創新。統籌各類創新資源,促進整機系統企業、基礎配套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面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產品開發全過程對接、全流程參與,探索科技與產業協調、成果和應用互動的新模式。
(二)主要目標
經過5-10年的努力,部分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達到國際領先,產業技術基礎體系較為完備,“四基”發展基本滿足整機和系統的需求,形成整機牽引與基礎支撐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夯實制造強國建設基礎。
到2020年,工業基礎能力明顯提升,初步建立與工業發展相協調、技術起點高的工業基礎體系。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先進基礎工藝推廣應用率達到50%,產業技術基礎體系初步建立,基本滿足高端裝備制造和國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具體目標是:
——質量水平顯著提高?;A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穩定性顯著提升,產品使用壽命整體水平明顯提高。
——關鍵環節實現突破。推動80種左右標志性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70種左右標志性關鍵基礎材料、20項左右標志性先進基礎工藝實現工程化、產業化突破。先進軌道交通裝備、信息通信設備、[敏感詞]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電力裝備領域的“四基”問題率先解決。
——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建設40個左右高水平的試驗檢測類服務平臺,20個左右信息服務類服務平臺,服務重點行業創新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10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小巨人”企業,形成10個左右具有國際競爭力、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的基礎產業集聚區。
推進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圍繞《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高端發展以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統籌規劃,利用各類資源,分領域分階段分渠道解決重點工程和重大裝備的“四基”發展亟需。發揮工業強基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突出重點,創新管理,梳理裝備和系統需求,分析產業現狀,遴選170種左右標志性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組織開展工程化、產業化突破。按照小規模、專業化、精細化的原則組織生產專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重點解決終端用戶的迫切需求。按照大批量、標準化、模塊化的原則組織生產通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推廣先進基礎工藝,重點提升產品可靠性和穩定性。組織實施“一攬子”突破行動,集中成體系解決十大重點領域標志性基礎產品和技術,完善機制、搭建平臺,引導材料、零部件研發生產企業、工藝和技術研發機構等有機結合,協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解決高端裝備和重大工程發展瓶頸。
十大領域四基“一攬子”突破行動
(二)[敏感詞]數控機床和機器人“一攬子”突破行動。突破[敏感詞]智能型、開放型數控系統、數控機床主軸、絲杠、導軌、大型精密高速數控機床軸承、機器人專用擺線針輪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及軸承、智能活塞壓力計、高速高性能機器人伺服控制器和伺服驅動器、高精度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和傳感器、變頻智能電動執行器等核心基礎零部件。開發具有系列原創技術的鈦合金、高強合金鋼、滾珠絲杠用鋼、高溫合金、高強鋁合金等關鍵基礎材料。推廣高性能大型關鍵金屬構件高效增材制造工藝、精密及超精密加工(切削、磨削、研磨、拋光)工藝等先進基礎工藝。
(九)新材料“一攬子”突破行動。突破新一代功能復合化建筑用鋼、高品質模具鋼、圓珠筆頭用高端材料、特種工程塑料、高端聚氨酯樹脂、高性能輕合金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單體、生物基材料、功能紡織新材料、高性能分離膜材料、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特種陶瓷和人工晶體、稀土功能材料、3D打印用材料、可再生組織的生物醫用材料、高溫超導材料、特高壓用絕緣材料、智能仿生與超材料和石墨烯材料。
(二)開展重點產品示范應用
應用是提升基礎產品質量和可靠性,促進“四基”發展的關鍵。以需求為牽引,針對重點基礎產品、工藝提出包括關鍵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專用材料開發、先進工藝開發應用、公共試驗平臺建設、批量生產、示范推廣的“一條龍”應用計劃,促進整機(系統)和基礎技術互動發展,協同研制計量標準,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組織新模式,推進產業鏈協作。鼓勵整機和系統開發初期制定基礎需求計劃,吸收基礎企業參與;鼓勵基礎企業圍繞整機和系統需求,不斷開發和完善產品和技術。鼓勵整機和系統企業不斷提高基礎產品質量、培育品牌,滿足市場需求。提升先進基礎工藝的普及率,提升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促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
(三)完善產業技術基礎體系
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和行業發展需求,圍繞可靠性試驗驗證、計量檢測、標準制修訂、認證認可、產業信息、知識產權等技術基礎支撐能力,依托現有第三方服務機構,創建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完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持續不斷對實驗驗證環境、儀器設備進行改造升級,形成與重點產業和技術發展相適應的支撐能力。注重發揮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和互聯網的作用,鼓勵企業和工業園區(集聚區)依托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建設工業大數據平臺,構建國家工業基礎數據庫,推進重點產業技術資源整合配置和開放協同。鼓勵在工業園區(集聚區)率先建立第三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工業集聚集約發展水平。
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一)產業質量技術基礎服務平臺。圍繞《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建設40個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產品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安全性和環境適應性等關鍵問題研究;開展計量基準及量值傳遞、標準制修訂、符合性驗證、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技術基礎研究;研究制定試驗檢測方法;加強計量基標準建設,完善提升量值傳遞體系;研制相關設備,提供相關服務。
(二)信息服務類服務平臺。研究先進的信息采集工具,構建專題信息庫和知識產權資源數據庫,建設20個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政策研究、產業運行分析與預測、信息查詢、知識產權分析評估和綜合運用等服務,向政府、行業、社會推送產業信息。
(三)工業大數據平臺。支持在工業園區(集聚區)建設工業大數據平臺,實現對產品生產、流通、使用、運維以及園區企業發展等情況的動態監測、預報預警,提高生產管理、服務和決策水平。
(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通過實施十大重點領域“一攬子”突破行動及重點產品“一條龍”應用計劃,持續培育一批專注于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等細分領域的企業。完善市場機制和政策環境,健全協作配套體系,支持“雙創”平臺建設,鼓勵具有持續創新能力、長期專注基礎領域發展的企業做強做優。優化企業結構,逐步形成一批支撐整機和系統企業發展的基礎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鼓勵基礎企業集聚發展,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優化資源和要素配置,形成緊密有機的產業鏈,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基礎企業集聚區,建設一批先進適用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服務中心。
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優勢產業集聚區
(一)培育百強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通過基礎產品和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形成100家左右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的“專精特新”企業。該類企業應具備以下條件:(1)掌握本領域的核心技術,擁有不少于10項發明專利;(2)具有先進的企業技術中心和[敏感詞]的創新團隊;(3)主導產品性能和質量處于世界先進水平;(4)主導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20%左右,居于全國前兩位;(5)年銷售收入不低于10億元。
(二)打造十家產業集聚區。圍繞重點基礎產品和技術,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打造10家左右創新能力強、品牌形象優、配套條件好、具有國際競爭力、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的“四基”產業集聚區。針對集聚區企業生產過程改進提升的共性需求,建設一批技術服務中心,提供先進適用技術、產品的開發、應用及系統解決方案,有效提高工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
Copyright ? 2022 深圳市鴻源祥塑膠模具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06045188號